原文网址: http://jasmine-action.blogspot.com/2013/01/blog-post_3.html
北风温云超自己放风说就要离开《阳光卫视》,离开香港到美国。从曾金燕的这篇文章看,曾金燕立即就从中国赶往香港,到《阳光时务》当编辑。注意《阳光时务》是《阳光卫视》出版的电子杂志。
想必这曾金燕是到香港接替温云超的留下的空缺!
想必这杨澜吴征夫妇的《阳光卫视》已经成为中共向美国输送真假反共人才的跳板,成为中共无间道的一个出关口!这才是阳光吴征的真正的发财之道!
下面是维基百科中关于温云超的介绍。
这是在2013年1月1日的截屏。请注意,这里介绍温云超在2012年12月27日到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这个关于温云超的词条变化可真够快的。肯定是在温云超还未到美国之前就已经将温云超的未来使命和职位都介绍了。真是有先见之明啊。
请大家注意维基百科中对赵岩、温云超、冯正虎等人的介绍,对这些人的介绍是如此详细。在介绍赵岩的词条中,甚至是连哪天逮捕、哪天开庭、哪天起诉都一一道来,就是为了证明赵岩确实是被逮捕判刑过,明显地是欲盖弥彰。
------------
下面是曾金燕为《阳光时务》编辑的一篇文章。
探訪劉霞之後——紀錄片與社會行動
02/01/2013 12:20:38
文章详见:http://www.isunaffairs.com/?p=12714
由 陽光時務 發佈
提要:12月29日我收到胡佳和朋友們探訪劉霞的視頻和錄音資料,反覆觀看,31日才動手編輯。我應該做一個什麽樣的視頻並且在什麽時候發布給公眾?
文 / 曾金燕
撰寫這篇文字訪談前夕,12月28日晚上胡佳、徐友漁等朋友成功探訪了劉曉波的妻子劉霞。第二天視頻和錄音資料陸續傳到我手裏,我反覆觀看,腦子裏有各種考慮和猶豫,直到31日才動手編輯。估計你已經看到12月31日上傳的探訪視頻了《2012年12月28日胡佳、徐友漁等網友架走保安,成功探訪劉霞》。編輯這個視頻過程中,我需要平衡參與者的需求,有些人希望公開,有些人希望個人身分不暴露給公眾,還有大量的錄音資料,我應該做一個什麽樣的視頻並且在什麽時候發布給公眾?如果我以新聞媒體的視角來編輯這個視頻,必然得做進一步的編輯並且配上字幕等等,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讓視頻節奏更加緊凑衝突更加明顯。但新聞報道很多時候都是快餐。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講,這些編輯會丟失大量其他看似無關緊要的信息,限制觀眾對影片和事件的詮釋。
這個4分12秒的的視頻,片頭行動者們在黑暗中走向劉霞的住房,既交代了時間、地點和環境,也包含了事件背景的政治隱喻。掀開門簾遭遇看守,郝建與看守的對白令我感嘆生活的戲劇性遠遠超出文學創作(這也是紀錄片吸引我的地方)。作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的郝建,現場模仿看守說話的口音天衣無縫,和看守開始了一場言語和氣勢上的較量。
看守:「干什麽?」
郝建:「您干什麽?」
看守:「我先問你……你干什麽!」
郝建:「您干什麽!」
看守:「我值班的。」
郝建:「您值班的,您正常值班。啊……您存心耍我這……」
看守不得不先回答自己「干什麽」,氣勢上已經被郝建壓倒,這是後來他們「架」住保安得以進入劉霞住所的前提。
……
看守:「您找誰呀?」
郝建這時不再模擬看守的口音說話,而是恢復他的口音,也恢復了他的身分,嚴肅地道出此行的目的:「我找誰?找劉霞!」
看守:「找劉霞?」
郝建和看守開始話趕話:「唉!」
看守:「不行不行……」
此時觀眾對劉霞的處境也已經一目了然。
强行抱住拉開保安讓徐友漁等人進入,是一個衝突高潮。上樓梯的畫面沒有剪切縮短,既起到緩衝觀眾情緒作用,也交代劉霞有限的活動空間和她與友人初見的情緒——「驚喜」和後來在家中她又喜又悲又惶恐焦慮的情緒形成對比。他們一層一層從樓梯往上走,胡佳的聲音出現:「就得用這個方法。」徐友漁的聲音也出現:「要主動,把這個東西放出去!」已經點到「行動紀錄片」的要旨:及時傳播,分享行動策略,要求公眾參與,影響事件的發展。他們此次探訪只是改善劉霞處境的第一步。劉霞與徐友漁擁抱時泛着泪光的眼睛和緊鎖的眉頭特寫,以及劉霞的話語以觀眾無法聽見的耳語呈現,是她當時處境與心態最好的描寫。除了出於安全考慮删除來訪者個人介紹的內容,我還删除了來訪者的部分談話來調節影片的節奏,公眾能聽見的,是劉霞結結巴巴的回答「我……我……我現……安……安好一些」。剛剛見面他們又不得不商量是否馬上離開以避免衝突激化後警方對劉霞更多的傷害,劉霞與徐友漁耳語後,徐友漁說「我們現在主動撤」,鏡頭裏能看見之前欣喜微笑的劉霞,臉上刹那悲傷,緊抿的雙唇嘴角略下垂,眉頭緊鎖上翹,她的情緒難以用語言表達。我也是看了幾十遍視頻後,才能抑制流泪的衝動,寫下這些較為平靜的文字。最後的鏡頭出現多隻手、腳和聽不清楚的低語,說明此行的參與者多於鏡頭裏和聲音裏出現的人物。視頻以敲門聲和倉促收起鏡頭為結尾,即是對掀起簾子進門的呼應,也是要求觀眾去思考敲門聲響了以後,事情怎麽發展。我認為這已經是完整的新聞報道,要求觀眾自己依靠圖像和聲音去完成叙事。但它超出新聞報道,是一部完整的精彩的小電影。當然,我能這麽說能有這麽多考慮的空間和最少限度地剪輯此片發布給公眾,也主要是胡佳在拍攝過程中對視覺和聲音材料恰到好處的處理。器材和畫面質量有它的局限,但小器材正是行動紀錄片的優勢。在現場不容許更多的考慮和分析,一個人的直覺判斷和本能起主要作用。
我當時猶豫打不打字幕問題,如果在影院播放自然無需多慮。但在 YouTube 播放平台小小的屏幕上,我不希望影像資料被字幕干擾。最後决定在視頻描述裏放上徐友漁的信和胡佳的文字呼籲。當時想如果有人能及時翻譯,可以在描述裏添加英文資料。但在視頻上一個字也不放。
什麽時候發布也是有諸多考慮的,最後選擇了2012年最後一天公開。視頻於12月31日下午3點08分發布,多個網站和主要新聞媒體的網站都有嵌入轉載,僅 YouTube 發布站點,不到24小時內有將近一萬五千的瀏覽量和一百多條的評論。接下來會有什麽樣的反饋還不清楚,但顯而易見影像在這裏起到了文字無法達到的作用。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